在德国,塑料瓶、废纸也可通过专门的渠道统一进行回收。在循环经济的框架下,产品的使用年限得到提升,这不仅保护了环境、节约了资源,大部分情况下还能为消费者节省费用,同时为资源再利用企业提供新的商机。
对我国而言,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以下两方面的重大意义:
(1)从“双循环”视角来看,循环经济有助于提升内循环效率,同时提升外循环中我国在国际产业链中地位,减少稀缺原材料的对外依赖;
(2)从“碳达峰、碳中和”视角来看,大力推广循环经济,通过减少高能耗的 原料加工环节,最终来实现单位产品碳排放强度的降低。
循环经济的核心在于:将使用过的产品的后流通渠道进行优化,对可回收、有价值的材料进行再利用。材料的再利用价值和渠道、再制造成本是评价全生命周期经济性的核心;因此,政策对于再制造产品认证、渠道的约束与监管是必要措施。
目前,制造端通过减少或替代高能耗的原料加工环节减碳,材料再制造能力是核心竞争力,原料保障、定价权是基础,再制造产品的认证需要政策支持。
2021 年 2 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建设资源综合利用基地,促进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
工业固废主要以煤矸石、粉煤灰、尾矿(共伴生矿)、冶炼渣、工业副产石膏、建筑垃圾、农作物秸秆等大宗固废综合利用为主。
建材化利用仍是主要利废途径,大宗固废综合利用有五方面重点任务:
一是产业布局集聚化,示范基地要综合施策,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大“小散乱污”企业整治力度,推动相关产业向基地集聚,发挥基地的产业集聚和链接效应。鼓励骨干企业遵循市场化原则,通过兼并、重组等多种措施,扩大经营规模,提升市场竞争力,提高产业集中度。
二是利用方式低碳化。示范基地要着力推动区域内传统产业绿色转型。鼓励企业优化生产工艺流程,选用高效节能设备,减少资源能源投入,发挥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对天然矿产资源的替代和对降碳的协同增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