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再制造产业的意义重大
通过汽车、机电产品或零部件的再制造,可以实现产品的“涅磐”,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可以提高制造产品水平;
二、可以使共享经济更具持续性;
三、可以利用商品销售现有渠道开展回收产品的逆向物流,有效实现对已到设计寿命产品的管理和控制,最大限度降低产品的潜在危害或污染;
四、可以收到节能减排之效;
五、可以提高公众的绿色消费意识。
再制造产业与技术的发展
国外: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汽车维修行业出现再制造“雏形”。
八十年代,美国提出“再制造”行业界定。
九十年代,欧美各国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产业体系。
国内:
20世纪90年代后期,再制造工程得到我国政府、学术界的认同和企业的行动。
2004年,《中国技术前瞻报告2004》中提出并认为“绿色再制造属于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
2005年11月,国家发改委等6部委颁发关于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其中,再制造成为四个重点领域之一。
2006年11月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制造专业委员会成立,组团考察了国外再制造产业发展情况。
再制造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再制造产业取得明显进展,并表现在如下方面:
1、明确了再制造产业的内涵和范围;
2、试点工作稳步推进;
3、产品质量检验得到加强;
4、技术研发和企业发展迈上良性轨道;
5、探索了旧件回收的运作机制。
此外,再制造生产过程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也得到行业和企业的关注。
1、另一方面,我国再制造产业起步晚,基础薄弱;
2、法规制度不健全,如许多旧件无法开发票导致只能作报废处理;
3、逆向物流不畅,假冒伪劣产品多,再制造企业缺少高质量和安全性能的旧件;
4、销售模式缺乏创新,市场开发不够;
5、消费者对再制造产品认可程度差,是再制造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桎梏。
如何促进我国再制造产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