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认知度不足是摆在再制造产业面前的最大障碍。零部件再制造对消费者而言十分陌生,再制造产品更被普遍认为是二手翻新货;另外,我国汽配和维修市场还有大量的副厂件,给用户消费造成较大困扰,导致再制造产品的认可度不高。
多位汽车行业观察人士认为,消费者态度转变需要长期过程。但首先要让再制造零部件有渠道进入汽车后市场,才能逐渐实现认知扭转。但现在的情况是,零部件再制造仅仅停留在少数圈层消费,远没有大众化的渠道铺设。
1、再制造汽配国际实况
在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再制造产业已经有几十年的发展历史,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的范围涵盖了发动机、传动装置、离合器、转向器、起动机、水泵、空调压缩机等部件,并已在技术、加工、销售等方面形成一套完整体系,汽车零部件的回收再利用基本上达到80%以上。
美国专业化再制造公司达93000家,年销售额730亿美元,其中汽车再制造业是最大的再制造领域,公司总数达60538家,年销售总额高达565亿美元。在德国,至少90%的汽车零部件可以得到重用或合理处理。宝马公司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回收品经营连锁店的全国性网络。而奔驰的再制造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103年前。在日本,旧汽车再利用零部件的市场规模达到了人民币约73.38亿元,其中87%属于"再利用件"、另有13%属于再制造零件,价值达人民币9.69亿元。而且这些都是十几年之前的报告数据,现在已不是当年一个数量级。
当然与之配套的,还有很多环保法案及制造行业标准。因此,再制造产业链不但不是“脏乱差”的代名词,而且还是与全新件制造并驾齐驱的大规模正规军。
2、国内朝阳产业——汽车零部件再制造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是指批量化使用废旧汽车零部件,进行专业改造修复,使其拥有与新品一样的规格和品质。零部件再制造区别于“翻新”和“附厂件”。据相关专家介绍,与原厂新品相比,再制造零部件在成本、节能环保等方面都具有很大优势,但性能一致。有资料显示,再制造零部件可节约成本50%,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降低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