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工业经过长足发展,目前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体系,工业产业链也大部分达到了无缝链接,中国经济也受益于这一体系,获得了稳定增长。但我们也发现经济增长与资源缺乏和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在环保理念大力推行的当今,“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政府和行业机构提及越来越多的词语。面对经济发展中如影随形的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环境约束问题,中国已经开始寻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全面转变,坚持走节约型发展道路。
最先提出“循环经济”这一理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我国是从20世纪90年代引入了循环经济这一理念。目前循环经济越来越受到国家的大力推行,各地政府也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越来越来多的思考循环经济模式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并积极推动落地。
随着中国工业产业链发展的日益增强,各种工业园区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这将有利于协同工业产业链价值、提高生产效率,但怎样能更加有效的减少废物产出,增加废物再利用,建立高效,节能的无废型园区及城市,成为了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大命题,由此,“静脉产业园”概念应运而生。
在了解静脉产业园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静脉产业。静脉产业,这一概念最早由日本学者提出,因其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如同将含有较多二氧化碳的血液送回心脏的静脉,所以后来专家们形象地将废弃物转换为再生资源的行业称为“静脉产业”,又被称为“静脉经济”。
静脉产业园是指建立以静脉产业为主导的生态工业园,通过静脉产业尽可能地把传统的“资源——产品——废弃物”的线性经济模式,改造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环经济模式,实现生活和工业垃圾变废为宝、循环利用。
提起生态园区,全球产业生态学者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丹麦卡伦堡的生态工业园,它是目前世界工业生态系统运行最为典型的代表。直到现在,园区已稳定运行40余年,年均节约资金成本150万美元,年均获利超过1000万美元。这个工业园区的主体企业是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板生产厂,以这四个企业为核心,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自己生产中的原料,不仅减少了废物产生量和处理费用,还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使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处于良性循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