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排放升级过快而受到压力,导致经营困难的企业包括主营高压共轨的辽宁新风和成都威特。”日前,某自主品牌动力系统研发高管向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而这只是在整车企业的配套供应商层面。被称为全球最严排放标准的“国六”原本计划于2023年在全国普及,但目前多达14个省级行政单位已提前至今年实施。
尽管不少车企和零部件企业宣称已做好应对“国六”的准备,但多位业内人士对实际情况并不乐观。“现在很多发动机厂连国五都达不到,更不要说国六了。”一位熟悉国内发动机企业的专家向记者表示。从“国五”到“国六”,每台车增加的成本可高达万元以上,这对车市寒冬下的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而言,是雪上加霜。
我国自主生产高压共轨的企业有新风、龙口、北油、南岳、无锡油泵所、威孚等,而满足“国六”标准的核心技术主要由外资零部件企业掌控。“如果没有美国、德国提供的元器件,我们会直接从国六掉到国四水平。”上述自主品牌高管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
博世中国总裁陈玉东认为,“国六”提前实施将加剧整车企业和零部件企业的洗牌,“国六耐久性和技术要求更高了,如果车企产品不能够满足国家法规要求导致召回,那就严重了。”
截至今年4月,乘用车销量已经连续十个月同比下滑,经销商库存持续高居不下。而“国六”的提前实施,让汽车销售终端因为清理“国五”车型库存,而陷入更加尴尬的处境。今年年初,多家车企试图通过促销优惠清库,但不少消费者面对摇摆不定的“国六”政策选择持续观望。日前,上汽系、一汽等多家企业甚至推出员工内购政策来消化“国五”车型库存。
产业链甚至开始寄希望于“国六”的延迟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分会汽车产业联盟理事长余伟告诉经济观察报记者,有本土发动机零部件企业认为,如果“国六”实施之后很多企业都达不到这一要求,国家可能会叫停这一政策。日前,网上流传出一份重庆市汽车商业协会的“国六”相关调研报告,其建议给“国五”留有更长的上牌期,推迟“国六”排放标准的实施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