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降”早已成惯例,每年年底,各大车企都会对零部件企业疯狂来一次,从2%-3%的幅度,到15%、20%,甚至30%,车市寒冬席卷下的零部件企业,生存也是愈加艰难。而“年降”,也成为整零关系中,敏感而又不得不面对的一个问题。
今年与往年相比,年降幅度如何?
在某汽车零部件微信群中抛出“年降”这个话题时,很多零部件企业纷纷透露出无奈与压力。
“某自主品牌要求供应商明年价格在今年的基础上降15%-20%”。
“数家供应商如此反馈。”
“这不很正常吗?”
“主机厂都是这样子操作的。”
“正常吗?有几家供应商的净利润率能有这么高的?”
盖世汽车在调研一些零部件企业时,很多业内人士也纷纷表示,“今年主机厂发出的年降通知中,两位数好像已经是很正常的事了。”
不过也有一些零部件企业反馈,整体与去年没有太大变化,不会出现上述那么高的降幅。在与一家零部件企业老总施先生详谈时,他指出,主机厂每年都会提出年降,一般幅度在3%-5%左右,具体还要看怎么去跟主机厂谈,最终不会降太多,但也不可能达到3%以上。对于他们来说,预期可能会降1%左右,这种可能性还是比较大。
其中,一位业内人士宋先生也表示,他们作为一级供应商,每年接到主机厂的降价幅度一般在5%以下。相较于一些供应商反馈的降价15%或20%,这个降幅显然也在正常的年降幅度之内。
宋先生还表示,“年降”是这些年来的惯例,每年年底,主机厂都会发过来,但不是主机厂说降多少,最终就会降多少,实际上不会降那么多,还需要与主机厂去谈,不能是主机厂说降多少就降多少。
另外,他指出,主机厂在对供应商进行年降时,会做整体的评判,不会针对某一家供应商,直接要求一定要达到多少的降价额,它会从今年某个车型采购成本整体上要降价多少,去综合达成年降目标。
年年“年降” ,零部件企业如何生存?
关于零部件企业的生存之道,宋先生认为,强者自有强者的生存之道,弱者自有弱者的生存之法。汽车行业与其他行业不一样,整个产业链上有很多东西是不可替代的。像他们这种具有技术能力和研发能力的企业,在主机厂找不到可替代的前提下,主机厂在提出年降时,也会综合考虑一下。最终会降多少,其实是主机厂与供应商之间相互博弈的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