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会在马路边看到停了十天半个月的无主汽车;有人会在偶然路过时看到锈迹斑斑,轮胎凹陷的破车;有人会在停车场发现积了一层厚厚的灰,无人问津的报废汽车。这种汽车一经上报就会有专人来处理,不过很多报废汽车却并没有那么好的“归宿”。
其实,很多人心中都有疑问,明明大部分报废汽车要么卖了,要么拆了,怎么还是总能听到“报废汽车污染环境”这样的宣传标语。不久前,央视就以明察暗访曝光了一些报废汽车进入拆解小作坊的真相。
在这次调查中,小型汽车修理厂,非正规汽车拆解厂都存在各式各样的环境问题。例如,危险废弃物露天堆积,拆解废弃物随意丢弃。更重要的是,一些小作坊甚至违规拼装,用旧零件替换修理配件,这些“翻新车”会严重污染环境,更会引发安全隐患。
社评称,让报废汽车流入不法商家手里,无异于给道路安全埋下了隐患,给生态环境增添了负担。所以,值得警惕的是,有损伤汽车、报废汽车不是卖了,或者送进了汽修厂、拆解厂就真的获得了妥善安置,关键在于其运作过程是否无害无污染。
在报废汽车半数以上流入灰色产业链的现状下,专家呼吁报废汽车的有序拆解,循环利用。而想要实现这个目标,两个方面的努力少不了。
第一,严厉打击非法拆解现象
肃清市场秩序要从“剪烂根”开始,杜绝违规操作要雷厉风行。报废汽车拆解和回收目前仍有许多中小企业涉足,部分规模小,门店偏的拆解厂难管理,为节省成本暴利拆解的情况时有发生。针对这种情况,加大打击力度,力求将灰色产业链连根拔起才能营造良好市场氛围。
同时,如果要将需求转嫁到正轨拆解厂商身上,取缔非法拆解厂势在必行。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小店面”几乎包揽了7成左右的报废汽车拆解工作,无论是零配件还是铜铁资源都不知去向。加强监管是当下市场新形势下的需求,形成互联互通共享机制是关键。
第二,加快督促正规企业成长
我国鼓励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报废汽车循环利用自然也在其中。不过正规企业拆解成本较小作坊高,收益回报周期长,管理职责重,盈利水平仍较低,这也给了非正规厂商可趁之机。不擅长打价格战,就要加速创新工艺,多渠道拓展盈利点,提高报废汽车再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