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连云港迪泰汽车电器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迪泰公司)总经理裴正波从连云港检验检疫局副局长马彦忱手中,接过《入境维修/再制造业务能力评估证书》,这张证书也填补了苏北地区没有相关企业的空白。
维修/再制造,是指让废旧机电或工程机械等产品,通过先进的技术和工艺进行修复和改造,重新获得新生命力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节能60%、节材70%、节约成本50%,大气污染排放量降低70%以上,自上世纪30至40年代开始,便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获得大力发展,逐渐成为极具市场前景的新兴产业。目前,我国越来越重视发展循环经济,入境维修/再制造产业迎来春天。
人有我无
长期以来,废旧的机械零部件、淘汰的发动机和发电机等,对很多企业来说“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在被精细拆分成为铁块、线圈等零部件后,按照破铜烂铁的价格再回炉——是目前大多数报废发动机和发电机的最终归宿。每当看到这些场景,裴正波就十分惋惜。因为,这些工作了多年的汽车发动机和发电机,完全可以经过维修/再制造变废为宝。
维修/再制造并不等同于翻新,更不是二手货,也不是一般的电机修理和翻新。维修/再制造过程采用无损、环保、无污染的拆解工艺技术,最大程度地利用和回收原电机的零部件,不仅能减少废旧电机在拆解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减少能源消耗,而且通过先进的技术和工艺,进行修复和再改造后,性能和质量可达到或超过原型新品。
“就像你看到的这台刚完成所有工序的发动机,经过维修/再制造处理后,它能达到与新产品同样的质量,维保服务方面也和新件完全相同,但是价格却比新产品低到10%~15%,非常受客户欢迎。”裴正波边带领连云港检验检疫人员在车间参观边介绍。
面对全球日益增加的能效消耗,世界各国都高度重视与支持维修/再制造产业发展,我国自然也不例外。2009年,我国颁布施行《循环经济促进法》,众多跨国企业将生产与服务资源集聚在我国,布局设立再制造与维修服务中心。其后,国家发改委制定《2015年循环经济推进计划》,提出开展再制造产品“以旧换再”试点,适时扩大试点范围,为加快产业发展吹入一股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