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制造是循环经济的最高境界

日期: 2017-09-05 09:12:14 作者: 点击数:  

再制造不仅在经济学上能够体现最大化利用旧产品中的附加值,在制造业发展中也可以节约资源,减少原材料消耗,减少污染物和碳排放,还可以通过再制造,发现产品及零部件缺陷,不断完善产品设计,提高产品质量。但是,就目前来看,我国再制造发展还比较滞后,特别在经济发展面临挑战较多,制造业落后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再制造发展在观念、技术、规模和政策等方面都存在障碍。一是企业在经济下行的严峻挑战面前缺乏积极性,消费者或用户对再制造产品缺乏认知度和认同度,再制造产品难以进入主流市场;二是逆向物流体系不健全,回收单位散、乱、小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变;三是有关政策不够完善,旧件进口受到限制,旧件进口核价和关税税负较高,通关也不够便利;四是旧件押金视作销售收入而需要纳税,增加企业成本,影响企业积极性;五是对再制造产品的质量认证还没有统一标准。尽管我国再制造也有了10多年的探索发展,国家及有关部门制定了不少办法,开展了上百家企业再制造试点工作,但总体上看,工作推进成效不显著,“雷声大、雨点小”的情况未能根本扭转,要真正形成产业仍有很多困难。


为了加快发展再制造产业,真正实施并实现高端、智能和在役再制造,有必要在思想观念,政策措施和工作推进方面下大功夫,花大力气。


首先,重视发展再制造对推行绿色制造和消费的重要作用。据不完全测算,再制造产品和制造新品相比,性能相当,但在节能、节材、节约成本和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等方面达到50%或以上,还能通过再制造为改进新品性能质量提供设计更新方案。再制造甚至被誉为是循环经济领域的最高境界。发展再制造产业不仅可以节能降耗,还能够增强公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意识,增强绿色消费意识,使优先选择使用再制造产品也成为良好的社会风尚。当我们在强调重视和支持发展实体经济,重视制造立国、创新强国的同时,重视发展再制造产业在推行绿色制造和绿色消费中的重要作用就完全是题中之义。再制造产业的主体是企业,目前上述认识大多停留在理论或专家层面,尚未真正成为大部分企业的迫切愿望或实施方案。因此,一方面要淘汰落后、过剩产能,一方面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聚焦高端、智能和在役再制造,要推动和支持企业对发展再制造并形成产业具有更高、更新的认识,有针对性地落实好再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