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此之外,再制造覆盖的主要领域还包括汽车和内燃机,保有量分别突破了1亿辆和4亿台,按照彭兴礼的估计,这些市场如果都能纳入再制造的范畴,总产值将是1500亿元。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过,没有困难,也就用不着我们了。”彭兴礼说,虽然美国再制造产业规模已经超过了1000亿美元、近100万人从事再制造行业,但再制造在我国依旧属于新兴产业,“空间广阔但也道路坎坷”。
一是行业规范不明、分类不清。“目前中国的再制造市场的确很广阔,但分类并不清晰,也没有相关的行业规范和标准。”联盟成员之一、北方工业大学教授朱远志根据自己在美国做研究的经验分析:“从分类学的角度看,目前再制造领域的分类过于零散,究竟哪些行业需要再制造?哪些不需要?要像麦当劳一样,成体系、有标准。”
安徽竖械研究学院院长、专家站成员蔡永武也举例分析说,汽车有报废标准,那么再制造也应该有标准,根据不同品质的再制造定义不同的档次和价位。
二是体内循环动力不足。体内循环即企业仅修复自己品牌的产品,实现再利用。“这也是相关部委最开始倡导的主题,但2013年之后换了新说法。”彭兴礼介绍说,由于再制造需要恢复甚至超过原有性能和质量,需要引进新的设备和资金,反而不如制造新机器省事,因此很多企业开展再制造缺乏动力。
合肥工业大学机械制造系硕士生导师、专家站成员杨沁还提出了一种可能性:由于产能过剩,很多设备不是不够用,比如汽车,常常是直接报废。
“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通过‘以旧换再’等方式支持企业节能减排。”彭兴礼说,“实际上,为了环保,国际上倡导再制造设备的使用量非常庞大,这类批量化的再制造可以节约更多能源。”
三是企业对外授权动力不足。目前再制造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国家试点、第三方检验合格以及厂家授权。但在多位专家站成员看来,由于企业授权外部企业进行设备再制造,由于再制造产品与原型新品相当甚至更好,势必影响到企业新品的销量。更极端的可能是,一些企业的产品为了防止被“再制造”,可能在制造产品前就故意让其不易修复,以保证产品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