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制造产业整体发展势头较好
再制造是指将废旧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进行专业化修复的批量化生产过程,是循环经济“再利用”的高级形式,其产品能够达到与原有新品相同的质量和性能。当前,资源短缺、能源匮乏、环境负荷加重已成为制约全球经济发展的瓶颈,同时大量废旧机电产品正成为全世界增长最快的废弃物,造成严重的现代垃圾污染、资源浪费和安全隐患。再制造实现了废旧产品高技术修复、改造的产业化,是推动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的有效途径。与制造新品相比,再制造可节能60%,节材70%,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降低80%以上,这对实现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纪丽斌、李博洋表示,我国再制造产业起步虽晚,但发展势头较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政策环境不断改善。2005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支持发展再制造。200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一汽、上汽、潍柴等14家企业作为“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试点企业”。2009年,《循环经济促进法》明确提出“国家支持企业开展机动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产品的再制造”。2010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等11部委发布了《关于推进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意见》,进一步从宏观层面明确了我国再制造产业发展的路径和相关措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一系列规划,均把发展再制造产业作为重要内容。各项相关法规政策规划的出台,为再制造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是再制造试点成效初显。试点推动了产业发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试点工作成果显著。到2009年底,已形成汽车发动机、变速箱、转向机、发电机共23万台套的再制造能力,并在探索旧件回收、再制造生产、再制造产品流通体系及监管措施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工程机械、机床等再制造试点工作也已开展。试点催生了专业化企业,有效提升了再制造产业的专业化程度。2008年,仅机械产品领域就有近30家再制造企业挂牌,如二汽康明斯发动机再制造公司、广西玉柴发动机再制造公司等,企业生产能力不断增强,我国最大的汽车发动机再制造企业济南复强动力有限公司,现已达到年产再制造发动机25000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