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制造产业以其节能环保优势,获得了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但产业发展的持续驱动力还应来自于相关企业对利益的追逐。
“效益方面也还不错。有国家的政策支持,我们企业运营方面就好开展工作。像我们企业就因为有再制造这块业务,前段时间就和唐山一个专门从事再制造的园区达成协议,他们划给我们50亩地,还划给我们一笔项目资金,这个效益还是不错的。”高昱升表示。
“其实对企业来说,再制造业的最大优势是成本控制,废旧品的回收毕竟比新材料的采购要便宜,而且对汽车滤清器而言,较少涉及器件磨损的问题,大部分都可回收再造。生产成本降低了,企业利润也就上去了。”高昱升补充道。
不过,中国的再制造业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
目前,再制造产业涉及面广,几乎可涵盖工程机械、农用机械、矿山机械、电子电器、汽车零部件等大多数制造业的二次生产。但不是所有制造业企业都能开展再制造业务。这其中,技术门槛将部分企业挡在了高端再制造的门外。
记者了解到, 其中的第一道技术门槛就是 “原材料”的寿命监测。这其中,“疲劳寿命”是寿命检测的核心,“裂纹控制”是质量控制的关键。
除了寿命监测,从事机械高端再制造的企业还要迈过的门槛就是产品的修复和再制造技术,由于再制造产业的产品“原材料”都是经过长期服役而报废的各种成品零(部)件,从事再制造的企业要在保持废旧零(部)件材质和性能基本不变的前提下,还要通过精湛的再制造技术实现原产品的功能升级。
“我们提出要积极推广应用‘再制造表面工程’,提高对增材制造、疲劳检测与剩余寿命评估等技术工艺,进一步完善再制造产品的认定制度,实施高端再制造和智能再制造的示范工程,提出到2020年再制造的技术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郭丰源指出。
除了技术门槛,目前我国再制造企业面临的一个普遍瓶颈就是原料回收渠道的不畅。由于再制造产业的原材料来源于对废旧器件的回收,其获取渠道的优劣成为产业是否可以规模化发展的基础条件。目前,我国各制造行业还未建立起高效的原材料回收系统,难以为相关产品的再制造提供有效的原料保障,导致行业成本支出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