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燃机再制造应当变被动为主动

日期: 2016-10-20 09:47:29 作者: 点击数:  

      9月22日,2016年内燃机再制造产业发展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这次研讨会的热门话题是:汽车内燃机再制造如何变被动为主动

  “实践探索和经验积累还不够”

  现阶段汽车内燃机再制造主要依靠“以旧换再”业务来拉动,市场需求有不确定性,汽车内燃机再制造行业追求汽车内燃机再制造规模效益的实践探索和经验积累还很不够。这是诸多与会人士的共识。

  展望未来,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李方义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清洗、拆解及修复等技术虽然已经有多项突破,但是,要实现其自动化、市场化,还需继续努力,需要进一步研究高效高质量的技术和工艺,利用机器人等自动化技术,开发高效的自动化智能装备。

  汽车内燃机再制造行业要进一步建立面向再制造对象的可再制造性快速评价数据库,实现退役汽车零部件可再制造性科学评价。

  建立再制造产品服役安全评价方法及工艺体系,提高市场接受度。

  零部件及总成的产业化配套能力亟待提高。整个产业各环节需要建立完整的产业链体系。

  主动再制造可实现在役产品性能最优化

  传统汽车内燃机再制造遭遇四大瓶颈:缺乏系统、合理的回收体系,废旧产品信息缺失,再制造毛坯质量存在不确定性,缺乏再制造设计。

  上述瓶颈致使很多零部件结构都无法再制造,造成资源浪费。

  再制造的本质是传统维修概念的跨越式发展,是高科技与产业化的主动性能提升。

  于是,合肥工业大学教授宋守许倡导主动再制造,并给出了主动再制造的定义:以全生命周期理论为指导,以优质、高效、节能、节材、环保为准则,对正在服役的同一设计方案的产品,在一个合理的时间段内主动实施再制造,以实现在役产品总服役周期内经济性、环保性、再制造性最优化。

  主动再制造具有主动性、时机最佳性、关键件优先性、可批量性。

  宋守许说:“在产品服役期内,其主要性能开始急剧退化时,恢复原设计功能、性能的技术性、经济性最优时刻,即为主动再制造最佳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