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再制造”重新出发的背后

日期: 2016-08-04 08:41:23 作者: 点击数:  

      虽然再制造的前景广阔,但行业三大壁垒待破。一是行业规范不明、分类不清。"目前中国的再制造市场的确很广阔,但分类并不清晰,也没有相关的行业规范和标准。"联盟成员之一、北方工业大学教授朱远志根据自己在美国做研究的经验分析:"从分类学的角度看,目前再制造领域的分类过于零散,究竟哪些行业需要再制造?哪些不需要?要像麦当劳一样,成体系、有标准。"


  二是体内循环动力不足。体内循环即企业仅修复自己品牌的产品,实现再利用。"这也是相关部委最开始倡导的主题,但2013年之后换了新说法。"彭兴礼介绍说,由于再制造需要恢复甚至超过原有性能和质量,需要引进新的设备和资金,反而不如制造新机器省事,因此很多企业开展再制造缺乏动力。


  三是企业对外授权动力不足。目前再制造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国家试点、第三方检验合格以及厂家授权。但在多位专家站成员看来,由于企业授权外部企业进行设备再制造,由于再制造产品与原型新品相当甚至更好,势必影响到企业新品的销量。更极端的可能是,一些企业的产品为了防止被"再制造",可能在制造产品前就故意让其不易修复,以保证产品利润。


  据中华工商时报报道,再制造是相对于制造而言的,制造是把原材料加工成适用的产品,而再制造是将失去使用性能的废旧产品进行修复改造,使得其质量和性能等同或高于原型新品。


  10年前,国务院发布《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通知》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若干意见》中就指出:"支持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并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要求大力发展再制造。


  此后2011年,在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中,圈定了节能环保领域的八大重点工程,其中一条就是再制造产业化工程--支持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等再制造,完善可再制造旧件回收体系。


  10年过去了,再制造相关项目试点已遍地开花,但与其巨大的发展潜力相比,行业的规模效应、经济效益以及节能减排作用仍有待进一步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