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发动机再制造技术不断完善

日期: 2016-05-10 08:36:15 作者: 点击数:  

目前,我国装备再制造业已发展为具备比较优势的战略新兴产业。然而当下通胀高企,紧缩的货币政策有望成为新的政策方向,装备制造业面临诸多挑战:产能过剩、生产成本攀升、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等因素无一不在侵蚀其利润空间。如何破解行业未来的发展困局,成为业界普遍关注的焦点。

  2011年9月2日,以“高通胀时代装备制造业的卓越经营之道”为主题的“知新堂”第二期沙龙活动在上海外滩举行。本次沙龙以虚拟案例解析的形式呈现,求解行业典型难题,由正略钧策合伙人、副总裁陈睿先生、《中欧商业评论》执行主编李明伟先生、华东理工大学商学院陈洪安教授、柳工鸿得利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总监陈慧女士做客对话嘉宾,另有众多企业高管、战略部总监、人力资源部总监,资深媒体和行业协会人士参与并分享了精彩的观点。

  原材料不是传统的零部件,而是一台台已经使用过的发动机。进入生产线之前还是布满油渍、破破旧旧,出来时却已经光洁亮丽、宛如新机。当记者来到国内知名的发动机生产企业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下简称潍柴)采访时,一条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生产线让人充满了好奇。

  原来这是潍柴最新建成的一条新生产线,它们还有一个特别的名字:再制造。

  所谓再制造,就是把废旧产品恢复到像原产品一样的技术性能和产品质量的生产工艺流程,即主要以机电产品(装备)等废旧工业制成品为原料,在基本不改变产品结构和材质的情况下,运用高科技的清洗工艺、修复技术或利用新材料、新技术,进行专业化、批量化修复和改造,使得该产品在主要技术性能和安全质量等方面能够达到与同类原产品相同的标准要求。

  “在国外,再制造已经有近60年的历史。目前美国、德国在这方面处于全球领先者的地位。如世界上最大的工程机械和矿山设备生产厂家美国卡特皮勒有限公司,70%的利润来自再制造产品。”潍柴动力(潍坊)再制造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加佳说,“在我国,再制造的兴起是近几年的事情。其中汽车零部件的再制造目前属于国家的先期试点行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