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发展概况
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实现了较快发展,但从总体上看,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资源约束日益突出,环境压力越来越大。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机电产品快速发展,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废旧机电产品,这为再制造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再制造被认为是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中“再利用”的高级形式,加快发展再制造产业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要求。再制造与制造新品相比,可节约成本50%,节能60%,节材70%,几乎不产生固体废物,大气污染物排放量降低80%以上,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与制造新品相比明显降低。再制造有利于形成“资源-产品-废旧产品-再制造产品”的循环经济模式,可以充分利用资源。据统计,1t的再制造产品可以避免产生4t的工业废料和大量的固定废料;生产1万台再制造发动机可以节电1450万kW•h,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00t。
汽车零部件再制造是指把旧汽车零部件通过拆解、清洗、检测分类、再制造加工或升级改造、装配、再检测等工序后恢复到像原产品一样的技术性能和产品质量的批量化制造过程。
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不仅能够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而且还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因此,发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可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有利于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与国外相比,当前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尚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
(二)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能情况
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行业的发展尽管面临一些难题,但在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发展前景依然值得期待。
在国家发改委环资司循环经济处处长郭启民看来,我国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行业的集聚发展将成趋势。汽车零部件再制造行业以一定的产业技术为支撑,可以有助于专业化回收、拆解、清洗、再制造和公共平台的建设,形成整个的产业链。郭启民表示,要根据企业集成、产业集聚、园区管理的要求促进的集聚发展,目前国内已经有两家示范基地比较成熟,接下来准备在“十二五”期间建设5-10个产业集聚区或者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