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高端装备再制造

日期: 2015-12-02 08:29:44 作者: 点击数:  

上海在刚刚推出的“双自”联动方案里,提出了一项重点创新试点事项——探索开展进口高端装备再制造试点。


  11月25日,上海市政府官网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和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联动发展的实施方案》。为对接科创中心建设,构建高效的“双自联动”机制,上海提出了10项重点创新试点事项,探索开展进口高端装备再制造试点是其中之一。


  根据推进节奏安排,进口高端装备再制造试点已经启动,年底要完成深化试点方案。


  进口高端装备再制造试点包括四方面内容:放宽再制造产品需经原厂授权的要求;研究利用保税政策开展再制造业务;允许试点企业对再制造原材料开具增值税发票并进行税前抵扣;打通高端装备回收和成品销售“两头在外”的运作模式。


  再制造和维修、翻新是不同的概念。不过,再制造也是用旧的机器设备为毛坯,采用专业的技术和工艺,最终再制造的产品,质量和性能必须不亚于新品,而且售后质保服务也和新品一样。


  简单的说,它的流程是:旧件回收——拆解——清洗——检测——再制造——装配——销售。


  目前,上海的再制造产业主要集中在临港地区,卡特彼勒是体量最大的再制造企业,也是第一家在中国获得再制造许可的外国独资公司。官方给出的数据是,2015年上海再制造产品产值可望达到50亿元左右。


  因为再制造是一种环保、经济的生产方式,所以现在越来越被重视,《中国制造2025》也提出要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发展再制造产业,挑战非常多。上海要开展试点中的这四项内容,如果落地推广,确实能够解决许多问题。


  首先,现在进口废旧汽车零部件和机电产品都是受到限制的,所以很多国外的旧件无法规模化利用。


  而在上海临港再制造产业示范园区,包括卡特彼勒、奔驰等再制造项目,企业是希望在中国建立自己的亚太中心,将亚太区域的旧发动机等产品回收后再制造,再销售回亚太地区,这是一种“两头在外”的模式,但目前的政策条件下,难以实现这一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