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制造产业链调查:标准缺失下的尴尬

日期: 2015-11-25 08:31:24 作者: 点击数:  

     流水线上,一件件废旧的“毛坯”件经过检测、清洗、修复、加工和处理等诸多工序后,焕然一新。这样的步骤,构成了中国制造中再制造产业的一环。


  在“十三五”绿色发展理念和中国制造2025计划的战略叠加下,再制造这个“小众圈子”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中国制造2025》则指出,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实施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在役再制造,推进产品认定,促进再制造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多位行业专家认为,作为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一个重要方向,对再制造的管理和市场化的程度,具备向循环经济其他领域复制的可能性。


  事实上,我国从2005年再制造“落地”到现在的十年间,关于支持再制造发展的政策出台颇多,再制造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利好也被多次提起。


  而在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的采访过程中,旧件回收难、再制造生产企业经营效益差、销售渠道不畅及消费者质疑构成了再制造产业链上无法回避的尴尬,也正是这些因素的叠加,造成了再制造产业“雷声大、雨点小”的局面。


  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教授、汽车产品回收利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陈铭,今年参与了全国17家汽车整车和零部件再制造相关企业的调研,“再制造产业链存在的问题依旧没有得到改善”,陈铭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


  他告诉记者,调研时一般会问再制造企业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搞再制造?”得到的答案往往是“为了更多样化地做好售后服务,只要维持住、不亏损就可以了”。


  谁在从事再制造?


  记者了解到,目前从事再制造的企业大致有三种:国家试点、第三方检验合格和厂家授权。


  公开资料显示,国家发改委分别于2008年、2013年确定了第一批14家和第二批28家整车(机)生产企业以及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企业成为试点企业。


  中国物资再生协会再制造分会有关人士表示,目前批准的再制造试点企业还是比较少的。试点企业中不少有着大的整车集团背景,或者就是整车厂的一个部门,面向市场的比较少,也有的现在已经不再做这件事了。而市场化专门从事再制造的企业,由于不达标,很多并没有进入国家的试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