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中国再制造业的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装甲兵工程学院教授徐滨士最有发言权。他在国内率先提出“再制造”概念,创建了再制造工程学科,并主持创建了国家级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尽管已经80多岁,但徐滨士院士常常出现在再制造业有关的论坛上、出现在再制造企业的车间里,不遗余力地做着“宣传员”。就新阶段如何促进我国再制造业健康发展。
我国再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如何?与世界水平相比较,优势和差距在哪里?
徐滨士:跟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再制造业起步较晚。经过将近10年来的大力推广,我国已进入到以国家目标推动再制造产业发展为中心内容的新阶段,再制造技术并不输于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探索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以恢复尺寸、提升性能的表面工程技术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既循环又经济”的中国特色再制造模式,可将旧件再制造率提高到90%,使零件的尺寸精度和质量性能标准不低于原型新品水平,而且在耐磨、耐蚀、抗疲劳等性能方面达到原型新品水平,并最终确保再制造装备零部件的性能质量达到甚至超过原型新品,受到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同,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不过,欧美等发达国家再制造业起步早、规模大、效益好,再制造业渗透到汽车、工程机械、国防、航天、家电、办公设备等多个领域,而我国再制造业起步时间不长,总产值较低,领域有待扩展,特别是向航空、航天、电子信息领域扩展。
您认为我国当前再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徐滨士:一是对再制造认识高度不够,观念尚未普及。再制造作为制造产品报废阶段高技术回收处理的新理念,在我国还没有被人们广泛认识,再制造企业和消费者对再制造发展的世界背景认识不清,缺乏大局观和危机意识。
二是发展思路尚待清晰,缺乏创新和规范管理。有些企业直接按制造模式进行再制造,有些企业简单地将维修模式移植到再制造,认为扩大规模就是再制造,导致在指导实际生产过程中定位和目标不准确。同时,有些企业简单认为制造的标准就是再制造标准,没有充分认识到再制造对象和过程的复杂性,导致大部分企业在旧件检测、再制造毛坯修复等关键环节没有建立相应的质量控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