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制造为何“叫好难叫座”

日期: 2015-08-11 08:59:56 作者: 点击数:  

   受工业和信息化部委托,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5月27日至28日组织召开《内燃机再制造推进计划》工作会议,以促进内燃机再制造产业规模化、规范化、市场化发展。


   似乎像是回应上述计划的要求,10日,潍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宏自信满满地表示,“通过对废旧柴油机进行再制造,与普通的新发动机相比,我们完全可以保证其动力性和新机一样,经济性和新机一样,保修期和新机一样。”据了解,目前该公司已经形成年产再制造发动机两万台的能力。


   “再制造行业”作为国内的新兴产业,令人有些陌生,但其背后蕴藏的巨大经济价值,正在国家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鼓励节能减排的大背景下逐步显现。


   数据显示,我国工业行业每年因磨损和腐蚀等原因导致设备停产、报废造成的损失将近占到全年GDP的10%,损失高达千亿元;同时,巨大的资源浪费无疑还对生态环境造成难以预估的破坏,而这也正为刚刚起步的再制造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市场潜力巨大


   “有人将再制造比作‘开挖城市金矿’,通过旧机拆解、清理、零件再加工修复、装配、试车、喷漆包装等几个主要环节,一台已经报废的柴油发动机,最终能够变成一台性能优越的崭新发动机。”5月30日,在再制造公司的发动机生产车间,潍柴动力(潍坊)再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峰一边介绍生产线的各个流程,一边告诉经济导报记者,公司生产的再制造发动机可以满足包括商用车、工程机械、船电、农机等各个配套领域的潍柴用户需要。


   所谓“再制造”,就是将大量的废旧机器设备集中起来,以拆解后的废旧零件为毛坯,利用表面工程技术对毛坯进行批量化修复,重新赋予废旧机器服役能力。作为循环经济的一种生产模式,通过再制造生产的产品质量和性能可以达到或超过新产品。与此同时,由于再制造过程只是对原有零部件的修复加工,成本是新产品的50%,而且可节能60%,节约金属材料70%以上,因此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工业制造对环境承载力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