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再制造产业发展历程

日期: 2015-07-24 08:50:00 作者: 点击数:  

第一阶段,再制造产业萌生阶段


自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相继出现了一些再制造企业,如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复强动力有限公司(中英合资)、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的动力再制造分厂(中 德合资)等,分别在重型卡车发动机、轿车发动机等领域开展再制造。产品均按国际标准加工,质量符合再制造的要求。但是,为取缔汽车非法拼装市场,2001 年国务院307号令规定旧汽车五大总成一律回炉,切断了这些企业再制造毛坯来源,产量严重下滑。



第二阶段,学术研究、科研论证阶段。

1999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徐滨士在西安召开的“先进制造技术”国际会议上首次提出了“再制造”的概念。中国再制造从此走上了产业化发展道路。


2001年5月,总装备部批准立项建设我国首家再制造领域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于2003年6月正式投入使用。


2003年6月,我国首个再制造国家级重点实验室———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在装甲兵工程学院建成。


2003年8月,我国2020年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第三主题《制造业发展科技问题研究》将“机械装备的自修复与再制造”列为19项关键技术之一,由装备再制造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负责论证。


2003年12月,中国工程院咨询报告“废旧机电产品资源化”完成,研究结果表明,废旧机电产品资源化的基本途径是再利用、再制造和再循环,其目标是使再利用、再制造的部分最大化,使再循环的部分最小化,使安全处理的部分趋零化。


2004年11月,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在世界工程师大会上创造性地指出“工程科学的基础要从20世纪单纯追求规模、效益模式转向建设4R循环经济”。从循环经济的角度提出4R,即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再制造(Remanufacture)的发展战略。




第三阶段,人大颁布法律、政府全力推进阶段。